我國和日本同屬于東方文化,在對建筑的認識上有著許多相同之處,尤其是民族思想上,會所設計對于自然的認識上應該是更深刻,我們更多的是“意象”在創(chuàng)作中滲透著“天人合一“的哲學思想,肯定人與自然的統(tǒng)一性,強調(diào)順應自然,承認自然、不背離自然。在審美上追求”大巧若拙”的美、“虛靜怡淡”的美、“自然天成”的美。
這些美學思想不僅對我國,而且對日本傳統(tǒng)建筑都有著深刻的影響。
文化基因日本由于是太平洋西岸,東海、黃海以東朝鮮海峽南面的弧形島國。地里位置孤立狹長,與外界交流困難,使日本文化長廊孤立存在,很少與其他文化有頻繁的交流機會。但在日本的歷史上,卻總遇上比自己強大得多的優(yōu)勢文化,面對這比自己高得多的文化只有學習、吸收。進而日本民族形成了學習的慣性,同時對自己文化的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。最終形成了文化意識上的獨立性和對先進文化的學習性。為解決二者的矛盾,日本人習慣將其組合再建立一種不同與兩者的新體系。會所設計公司哲東設計師介紹說,這也體現(xiàn)在建筑上,日本的建筑界開始接觸現(xiàn)代建筑是從明治維新(1868年)后歐洲建筑的引進而開始的,在引用之初全盤西化,隨后又迅速與自己的文化融合,在這個過程中,就出現(xiàn)了采用什么樣式的“樣式爭論”,民族性的問題始終伴隨著日本現(xiàn)代建筑的成長。之后又經(jīng)過了“戴冠模式”全面西化的“白盒子”時期,反思時期的符號引用和精神表達傳統(tǒng)時期。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,成為世界現(xiàn)代建筑不同于西方的一個體系。特殊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決定了日本現(xiàn)代建筑的意識趨向。